close

氏蘭不到五十歲,就已經無法負荷下田的工作了,這代表她的收入銳減,而且還多了小花這個負擔。但還好,小梅這幾年到台灣工作賺了不少錢,除了在老家附近買了一間真正屬於他們的房子,基本上他祖孫二人的生活開銷只要省一點,也不成問題。但,氏蘭閒不下來。彼時的越南,好像八零年代的台灣,中小企業和工廠大量成立,小規模代工、家庭代工業也興起,並快速向郊區、鄉下擴散。氏蘭手巧又勤快,很快地就成了代工盤商鎖定的合作對象。小花兒時的記憶,就是睜眼醒來,外婆已經準備好早餐,在一旁開始做家庭代工,然後用嘴指揮著她要做甚麼,直到背上書包,外婆才停下手中的活兒,踏上拖鞋,帶著小花到學校。

 

不到一年,氏蘭的住處已經成為家庭代工"站",不少廠商請氏蘭幫忙找代工,把材料放在這裡,固定時間來取件,這中間由氏蘭負責找代工。附近農村的閒餘人力,在農忙之餘通通投入了家庭代工,只要手還能動的人力,就可以賺錢。這幾年代工的"貨件"也不停變化,往昔農村一雙雙編織草帽、漁具的手,現在還是沒停下來,摘撿著堅果、拚接著玩具小配件…等等,氏蘭人緣好,缺人手時一定找得到人幫忙,也能維持品質,得到廠商肯定,她心裡很踏實,不必依賴孩子的辛苦錢,而且還能幫小梅照顧著這個老家。

 

就這樣,他們又等到了小梅回家;小花對媽媽也從略顯生疏中找回那斷不開的親情連結。這個家,因為另一個新生命的加入,又更像一個家了,現在這是一個"四口之家"。

 

小花跟弟弟差了八歲多,她不解的是,大家看到可愛的文達都笑了起來,只有外婆,看到弟弟就整個眉頭皺得老緊,難道外婆不喜歡這個孫子嗎?這是男孩欸!

 

越來越多的代工需求,氏蘭忙得踏實,但她心裡也為女兒擔憂著,她希望能幫女兒鋪條路,能獨立照顧孩子和自己後半輩子的一條路。

 

小達會走路的那一天,氏梅才知道自己的媽媽跟銀行貸了款,買了隔壁的破房子;媽媽一面看著搖搖晃晃走著的文達,一面說「我們做代工是幫助別人,但是我需要大一點的地方,才能放更多的「貨件」,也可以請鄰居來這裡做,不必帶回家做。小梅跟媽媽開始討論怎麼整修,她知道這也需要一大筆錢。

 

小達皮膚白,眼睛黑溜溜的特別靈活,很討人喜愛。那一天,小花放學回家,弟弟看到她,老遠就邁著小胖腿,大聲叫著「姊姊! 姊姊! 媽媽去台灣了!」

 

是的,為了隔壁的房子,還有裝修等債務,氏梅決定這是她最後一次去台灣,因為她快要三十歲了,還能打幾年工呢? 這次去台灣再回越南後,她就要接下媽媽的棒子,做好代工的「中間站」,看著女兒和兒子長大,這是她的決定。

 

但是上次幫傭的身分沒有獲得雇主的續約,仲介告知這次的簽證可能會很困難,學中文? 工廠工作? 都困難重重,唯一的途徑–結婚!

 

小梅在河內嫁給了只見過一次的小鄭,然後飛到了台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hineseListe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